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

衡量「現在、這裡、我」


衡量「現在、這裡、我」,以把握自己目前的水平

  「各位學員,如果沒有經過任何訓練,你們能舉起三百公斤的槓鈴嗎?或是沒有雪巴(在喜瑪拉雅山協助登山客搬運行李兼導遊的民族)的協助,你們能獨自一個人登山,征服八千公尺的高山嗎?」

  或許各位會覺得意外,但其實收拾也是同樣一回事。因為幾乎每一個家庭,都塞滿了以噸為單位的廢物。不經任何訓練,想要只靠自己一個人掌控如此多的東西,簡直是天方夜譚。

  責任並不全在我們身上。如果放大視野來看這件事,就可以看出,我們的社會其實是想盡辦法讓物品擅自流入各家各戶,而現下的商業模式也精通於如何說動我們買下東西。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。

  斷捨離是這樣說的:「首先是赦免,接下來是接受現狀。」也就是接受這樣的事實:無法整理是理所當然的,我們就從這裡起步吧。

訣竅是不要仰望山頂

  斷捨離講座中,我經常利用填寫式的表格,其中最受好評的是這份「現在、這裡、我」的表格(參考圖)。它乍看之下很單純,但可以使我們稍微站在俯瞰的角度,掌握自己的位置。

  「區別」、「分類」、「挑選」、「嚴選」顯示了我們住處中的物品經過多少篩選的水平。首先從左下的點朝著右上的點畫一條「自由線」。鋸齒狀也行,畫個圓也沒問題。線的走向完全自由。然後自行判斷,在線上你認為是「我的住處目前的水平」的地方做個記號。


那麼,現在的自己,在哪個位置?

  這裡我希望各位注意的,是「不要仰望山頂」。
  愈是不擅長收拾的人,愈容易一下子想挑戰高門檻的事,像是「我想解決堆積如山的照片」、「不曉得該怎麼處理信件」,然後責備自己辦不到。這些高門檻的事,以這張圖來說,就等於是虛線以上的世界。在挑戰它之前,還有更多應該先剔除的「不需要、不適合、不舒服」的東西才對。
  考試作答的時候,鐵則是「從會做的問題做起」。你是否明明擅長考試,卻不知為何在收拾的時候,總是一下子從最困難的地方開始著手?收拾與唸書、工作不一樣,得不到來自外在的肯定,這也是使我們拙於收拾的原因之一吧。

  「分類」與「挑選」的分水嶺虛線,可以比喻為「是溺水,還是浮起?」別說是登山攻頂了,很多人還沉淪在物品橫溢的大海中,連怎麼游泳都不曉得。
  斷捨離可以說是一種教導我們學會如何游泳的工具。對於想要開始登山的人來說,斷捨離或許就像雪巴一樣。不,更進一步說,斷捨離就如同地圖一般,告訴我們現在是在海裡溺水了,還是正在準備登山的階段。
  首先必須掌握自己的位置。只要明白自己的所在地,淡定地、肅穆地、喜悅地一步步前進,自然而然就會看到山頂。

  可是,終點是形同不存在的。因為收拾是日復一日,將住處一步步整理起來的作業。以肌肉來說,如果訓練時二天打魚,兩天曬網,肌力就會漸漸衰退下去。收拾也是一樣,需要的不是能力,而是訓練。一點一滴地鍛鍊,充實精神、體力,是征服高山最確實而且最好的方法。

目標思考的陷阱

  那麼,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一下子就往山頂看呢?原因出在我們的教育方式,及現在的社會環境。

  總是心懷「目標」,這普遍被視為是一件好事,無論是唸書還是工作,我們心裡都會事先立定一個目標。擁有目標,一向被社會視為是一種美德。可是我們最好同時也能記住,擁有目標,其實也可能為自己帶來自責:「我怎麼還沒有達成目標?我實在沒用。」斷捨離是一種加分法,讓我們感覺自己「比以前更好了」、「雖然只有一樣東西,但不需要的東西比以前更少了」。即使立定目標,達成目標時的自己,與「現在」的自己也不盡相同,所以沒有終點。取而代之地,自己可以總是不斷地在成長。
  責備自己「還沒有達成目標」,過度執著於最好的選擇,而「無法做選擇、做決定」的人,容易用扣分法去看待事物,或是把焦點放在不安上面。

  凡事都沒有能夠面面俱到的正確答案,世事總是選擇了右,就失去了左。人在犯錯的時候會有兩種反應,一種是「把焦點放在後悔上」,另一種是「把焦點放在前進」。

  把焦點全放在不安與後悔的行為,或許可以稱之為「思考的生活習慣病」。這些行為日積月累下來,將形成極大的壓力。

  「今天成功清理掉錢包裡的發票了!」「成功幫塞滿的筆筒減肥了!」如果能把焦點放在成功完成的事情上,改為用加分法過生活,我們就可以輕鬆許多。

  設定目標,並總是設法做到百分百完美,似乎是聰明生活的必要條件,但其實只把焦點放在能力所及的事情上的樂天分子,反而可以在人生中獲得更大的幸福,結果也能夠度過更充實的每一天。

赦免並接受現狀,認清自己的位置。
然後把焦點從不安與後悔轉移開來,用加分法過生活.

節錄自"俯瞰力"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