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討厭的勇氣
作者:岸見一郎、古賀史健
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
有人討厭你,正是你行使自由、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過日子的標記。
書中的內容,作者以故事式的方法逞現,內容簡單易懂,也發人深省,人生其實好簡單!
有個年輕人無法接受「世界無比單純,人人都能幸福」的哲學觀,而前往尋找這位哲學老人,討論這論點背後真正的涵義。
「人是可以改變的,世界無比單純,誰都能獲得幸福」
不是世界複雜,而是「你」把世界變複雜了。
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,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。
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,在於你是什麼樣子。
好像你是透過太陽眼鏡在看這個世界,當然會䁷得看到的一切都是很昏暗。既然如此,你可以不用感嘆這個世界有多黑暗,只要摘下太陽眼鏡就行了。一開始會覺得太刺眼,忍不住想閉上眼晴,甚至想再戴上眼鏡,這時候就看你有沒有堅持摘下它、直視這個世界的「勇氣」了。
「人是可以改變;不只如此,還可以變得幸福。」
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
為什麼人是可以改變的?
有人為什麼會將自己封閉在家裡,不願意離開房間,應該追究的,不是過去的「原因」,而是現在的「目的」。
這個人並非「因為不安,所以無法走出去」;要反過來想,是因為「不想走出去,所以製造出不安的情緒」。意思就是先有了「不要外出」的目的,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採取的手段,就是製造出不安跟恐懼。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稱為「目的論」。
心理創傷並不存在
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。
無論任何經驗,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。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(也就是心理創傷)而痛苦,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。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。
重點在于,並不是因為發生如遭遇重大災害,或是幼兒時期遭受虐待之類的事,就一定有什麼樣的既定結果,我們是籍著「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」來決定自己的一生。人生不是別人給的,是我們自己選擇的。決定怎麼生活的,是我們自己。
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某些「目的」而活著。
人,會挰造憤怒的情緒
為了達到目的,於是挰造了憤怒的情緒做為手段。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「工具」。
某一天,一位母親和女兒拉高嗓門在吵架,突然電話響了,母親匆忙接起電話,聲音聽起來還有點生氣,可是打電話來的是女兒學校的班導師。一察覺到這件事,母親的聲音和語氣立刻變得很有禮貌,雙方客氣的聊了五分鐘左右,才放下話筒。就在這𣊬間,母親又變了一張臉,繼續對女兒破口大駡。
這為母親並不是抑制不住憤怒而破口大駡,她只是為了要用高分貝威嚇女兒,籍以貫徹自己的主張,而使用了憤怒的情緒。
這就是所謂的目的論。
不受過去支配的生活方式
我們無法坐時光機回到過去,時鐘的指針也不會倒轉。如果一直停留在過去的事情上,就會受到過去束縛,未來也永遠得不到幸福。
如果過去決定了一切,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,那麼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,對人生就完全束手無策了。結果我們會變成對世界絕望,而且到頭來户為厭棄人生的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者。
「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,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」
蘇格拉底與阿德勒
改變的第一步,是要先知道。
答案,不是由誰來告訴你,應該自己親手去找才對。
你「甘於現狀」嗎?
如果在感受不到幸福的狀態下,繼續做「現在的你」應該不會好到那裡去。
「重要的不是你經驗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它。」你之所以想變成某個人,是因為你只在意「經歷什麼」,事實上你真正應該關心的是「如何運用」。
你的不幸,是自己「選」的
忽略現實的是你,執著於「經歷什麼」,現就會有所改變嗎?我們不是可以退換貨的機器。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,而是「更新」。
蘇格拉底的悖論說「無人自願為惡」,不管那一種犯罪者,沒有人單純只是為了做壞事而做壞事。所有犯罪的人都有讓他犯罪的內在「正當理由」。如金錢糾紛而殺人的人,當事人來說是因為自以為的「正當理由」而採取行動,是在執行「自以為好」的「善」事。這裡所說的「善」並不是指道德上的良善,而是「為了自己」的善。
人,常常決定「不要改變」
阿德勒「生活型態」來說明「人的性格或氣質是不能改變的」的這件事,即是人對人生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的傾向。就是個人如何看待這個「世界」,還有如何看待「自己」。
假設有一個人因為「我有悲觀的性格」而苦惱。如把這句變成「我有悲觀的〖世界觀〗」,此時就會認為問題不在自己的性格,而是自己擁有的世界觀,性格總讓人覺得無法改變,但是如果是世界觀,像又有改變的可能。
你選擇了自己的「生活型態」。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,是自己選的,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。
你之所以無法改變,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「不要改變」。因為就算大家有種種的不滿,但保持「現在的我」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。
當我們打算改變生活型態時,這對我們的「勇氣」是一大考驗。是要選擇改變、面對「不安」?還是保持原狀、繼續和「不滿」糾纏不清?
阿德勒的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,你之所以不幸,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,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,只是「勇氣」不夠而已,就是「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」。
你的人生決定於「當下」
要有「捨棄現在生活型態」的決心。
只要你一直活在「如果怎麼樣的話⋯⋯」的可能性之中,就不可能改變。
有一位朋友夢想成為小說家,但一直沒有寫出什麼作品,他的說法是因為工作太忙了,沒時間隨心所欲的寫,結果什麼也沒出來,也別說參加什麼文學獎甄選了,他保留了「只要我願意,一定做得到」的可能性,他不想被批評,更不想面對那麼糟糕的作品萬一落選的現實。只想活在「只要時間、環境許可的話,我也能寫」的可能性中,現過五年、十年,應該會再找「我已經老了」或「我有家庭要顧」之類的籍口吧。
明明事情就在目前,卻拼命替自己找一堆「不去做的理由」。
「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。」決定你人生的,是活在「當下」的自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