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

被討厭的勇氣-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

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

為什麼討厭自己?
是為你下了決定「不要喜歡自己」。

有個女學生,她的煩惱是「臉紅恐懼症」,如果她治好了,她就可以跟她暗戀的男孩子表白了。但是是她自己「需要這種臉紅的症狀」,因為她最想逃避、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男方拒絕,因為失戀會否定所有關於「自我」的存在或可能性。青春期的失戀在這個方面具有強大的影響。
可是只要她保有臉紅恐懼症一天,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認為「我沒辦法和他交往,因為有臉紅恐懼症」。除了不必鼓起勇氣告白,就算對方真的拒絕,自己覺得比較能接受。到最後,就可以活在這種「如果我的臉紅恐懼症治好的話,我其實也可以⋯⋯」的可能性之中。

女生學缺乏自信,認為就這樣向對方告白的話,一定會被拒絕,非常害怕這麼一來,自己會更沒自信而受傷,所以才誘發臉紅恐懼症的症狀。
我們所有能做的,是先讓她接受「現在的自己」,不論結果如何,都讓她擁有前進的勇氣,阿德勒心理學之中,稱這種引導式為「鼓勵」。

你會討厭自己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。你的「目的」是「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」。

不要忘了,要在人際關係中不受傷害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,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,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,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。阿德勒說:「要除去所有煩惱,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。」不過那是不可能的。

所有煩惱都是「人際關係的煩惱」

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,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。當你實感受到那些原本圍繞在你身邊的社會、團體,竟然將你排除在外時,那才是真正的孤獨。

自卑感,是一種主觀的認定

我是一個身高只有155公分高的人,曾經一直為自己的身高煩惱不已,總覺得如自己能跟一般人差不多高該有多好。說不定可以活得更快樂,然後有一次將我的想法跟朋友討論,結果朋友斷然回了我一句:「無聊!」。朋友說:「變那麼高做什麼?你擁有的是讓人放鬆、無拘無束的能力。」的確,高大的男性有時候可能會給對方一種壓迫感,如果換成小個子的我,對方自己會卸除心防。這位朋友讓我了解到,不論對我或周圍的人來說,「小個子」這件事都是受歡迎的,我的價值得到了轉換,現在我已經不會為自己的身高而煩惱了。

問題重點在於:我賦予這樣的身高什麼意義?給它什麼樣的價值?

我的身高是跟人比較所感受到的「主觀的自卑感」,如果沒有其他人存在,我根本不會想到自己的身高有問題。
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「客觀的事實」,而是「主觀的解釋」。

當成籍口的自卑情結

當理想無法達成時,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。以廚所為例,越是志向達大的人,越會有一種「廚藝還不夠純熟」或是「一定要做出更極致的料理才行」這樣的自卑感。

「自卑情結」,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籍口使用的狀態。「因為我學歷差,所以無法成功」,「因為我長得不好看,所以結不成結」
阿德勒認為這些是「表面上的因果律」,將本來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,對自說得好像關係有多麼重大似的,並讓自己接受這種說法。

簡單說,就是害怕跨出那一步,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,不想為了改變而犠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與快樂,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「勇氣」。

自傲的人,同時也感到自卑

如果不是因為這樣,其實我也可以辦得到,我是有能力、有價值的。
自卑情結會發展另一種特殊心理狀態「優越情結」。就是表現得像自己很優秀,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。

謊報自己的學歷,裝扮上極度崇拜名牌,都是權威的展現,屬於優越情結的另一個面向,想籍著權威的結合,讓人覺得「我」好像很優秀的樣子。

「如果有人自吹自擂,不過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。」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,才會變得驕傲,刻意誇耀自己是優秀的,如果不這樣做,他怕身邊沒有人會認同「這樣的自己」。

另一種「炫耀不幸」,籍由自己的不幸,好變得「特別」,憑著不幸,想要高人一等。
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,想要支配對方。籍著自己不幸及痛苦,另身邊的人擔心,甚至限制對方的言行,那種將自己悶在家裡的人,就是沉浸在以不幸為武器的優越感中,阿德勒也指出:「在我們的文化裡,軟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。」

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

同樣在平坦的地面上,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邁進,後面也有人跨步向前。
不和任何人競爭,只要向前跨步就行,更不需要那別人和自己做比較。

健全的自己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,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後的結果 。

我們大家雖然不同,卻是平等的。


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

人際關係的軸上一日有「競爭」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,無法逃離不幸。一旦意識到競爭或勝負,必定會產生自卑感,因為總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,只想著:贏了那個、輸了這個。這樣其他所有的一切,甚至全世界,都會被你視為「敵人」。

不過實際上,其他人是不是真的像你所想的那樣盯著「你」呢?有一位朋友,聽說他在少年時期,會花好長時間在鏡子面前整理頭髮,結果他的祖母對他說:「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啦。」

只要可以感受到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,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。

由權力鬥爭到復仇

如果被痛罵一頓,我會仔細思考那個人心裡暗藏的真正「目的」是什麼。只要對方有任何舉動引起你的憤怒,都可以認定對方是在挑起一種「權力鬥爭」。

想贏得勝利,想籍著勝利來証明自己的能力。
在權力鬥爭中壓制了對方,對方也認輸了,可是權力鬥爭不會結束,落敗的一方進入另一個階段,就是「復仇」。

為了不變成那樣,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時,絕對不要隨之起舞。

認錯不等於「承認失敗」

憤怒不過是一種溝通的方式,而事實上,不利用憤怒來溝通是有可能的。不是不能生氣,而是「不必依賴憤怒這種工具」。我們可以用語言,用語言進行溝通。

人啊,一旦在圦際關係中確信「我是對的」,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。

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,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,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。但大多數人會進入權力鬥爭中,想讓對方屈服,才會把「承認自己的錯誤」當成是「承認自己的失敗」。

承認錯誤,表達歉意的言詞,還有脫離權力鬥爭,這些都不是「挫敗」。

如何面對「人生任務」

無法把其他人當成「夥伴」,只覺得是「敵人」,是因為失去勇氣的你在逃避「人生的任務」。

行動面的目標有兩項:
一、獨立
二、能與社會和諧生活

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目標,包括兩項認知:
一、我是有能力的
二、人人都是我的夥伴

阿德勒將「人生任務」依生活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「工作的任務」「交友的任何」及「愛的任務」

沒有一種工作是不需要跟別人合作的。

紅線與頑強的鎖鏈

交友任務是工作以為更為廣義的朋友關係,只要你改了,周圍也會跟著改變,而且是不得不變。
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一個改變別人的學說,而是為了讓自己改變的心理學 。
不是等待他人的變改,也不是等待狀況改變,而是由你主動踏出第一步。

人只有在感覺「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,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」的時候,才能真正感受到愛。

不要漠視「人生的謊言」

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,稱為「人生的謊言」。
決定你生活型態(人生態度)的,不是別人,而是你自己。

阿德勒對於人生的任務或人生的謊言都不論及善惡。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善惡,也不是道德問題,而是「勇氣」的問題。

阿德勒的心理學是「勇氣的心理學」,同時也是「使用的心理學」。


我們人類還不至於脆弱到任何過去的創傷來操控自己,自己的人生、自己的生活型態,是我們自己選的,我們擁有這樣的力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