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

被討厭的勇氣-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

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

為什麼討厭自己?
是為你下了決定「不要喜歡自己」。

有個女學生,她的煩惱是「臉紅恐懼症」,如果她治好了,她就可以跟她暗戀的男孩子表白了。但是是她自己「需要這種臉紅的症狀」,因為她最想逃避、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男方拒絕,因為失戀會否定所有關於「自我」的存在或可能性。青春期的失戀在這個方面具有強大的影響。
可是只要她保有臉紅恐懼症一天,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認為「我沒辦法和他交往,因為有臉紅恐懼症」。除了不必鼓起勇氣告白,就算對方真的拒絕,自己覺得比較能接受。到最後,就可以活在這種「如果我的臉紅恐懼症治好的話,我其實也可以⋯⋯」的可能性之中。

女生學缺乏自信,認為就這樣向對方告白的話,一定會被拒絕,非常害怕這麼一來,自己會更沒自信而受傷,所以才誘發臉紅恐懼症的症狀。
我們所有能做的,是先讓她接受「現在的自己」,不論結果如何,都讓她擁有前進的勇氣,阿德勒心理學之中,稱這種引導式為「鼓勵」。

你會討厭自己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。你的「目的」是「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」。

不要忘了,要在人際關係中不受傷害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,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,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,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。阿德勒說:「要除去所有煩惱,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。」不過那是不可能的。

所有煩惱都是「人際關係的煩惱」

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,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。當你實感受到那些原本圍繞在你身邊的社會、團體,竟然將你排除在外時,那才是真正的孤獨。

自卑感,是一種主觀的認定

我是一個身高只有155公分高的人,曾經一直為自己的身高煩惱不已,總覺得如自己能跟一般人差不多高該有多好。說不定可以活得更快樂,然後有一次將我的想法跟朋友討論,結果朋友斷然回了我一句:「無聊!」。朋友說:「變那麼高做什麼?你擁有的是讓人放鬆、無拘無束的能力。」的確,高大的男性有時候可能會給對方一種壓迫感,如果換成小個子的我,對方自己會卸除心防。這位朋友讓我了解到,不論對我或周圍的人來說,「小個子」這件事都是受歡迎的,我的價值得到了轉換,現在我已經不會為自己的身高而煩惱了。

問題重點在於:我賦予這樣的身高什麼意義?給它什麼樣的價值?

我的身高是跟人比較所感受到的「主觀的自卑感」,如果沒有其他人存在,我根本不會想到自己的身高有問題。
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「客觀的事實」,而是「主觀的解釋」。

當成籍口的自卑情結

當理想無法達成時,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。以廚所為例,越是志向達大的人,越會有一種「廚藝還不夠純熟」或是「一定要做出更極致的料理才行」這樣的自卑感。

「自卑情結」,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籍口使用的狀態。「因為我學歷差,所以無法成功」,「因為我長得不好看,所以結不成結」
阿德勒認為這些是「表面上的因果律」,將本來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,對自說得好像關係有多麼重大似的,並讓自己接受這種說法。

簡單說,就是害怕跨出那一步,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,不想為了改變而犠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與快樂,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「勇氣」。

自傲的人,同時也感到自卑

如果不是因為這樣,其實我也可以辦得到,我是有能力、有價值的。
自卑情結會發展另一種特殊心理狀態「優越情結」。就是表現得像自己很優秀,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。

謊報自己的學歷,裝扮上極度崇拜名牌,都是權威的展現,屬於優越情結的另一個面向,想籍著權威的結合,讓人覺得「我」好像很優秀的樣子。

「如果有人自吹自擂,不過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。」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,才會變得驕傲,刻意誇耀自己是優秀的,如果不這樣做,他怕身邊沒有人會認同「這樣的自己」。

另一種「炫耀不幸」,籍由自己的不幸,好變得「特別」,憑著不幸,想要高人一等。
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,想要支配對方。籍著自己不幸及痛苦,另身邊的人擔心,甚至限制對方的言行,那種將自己悶在家裡的人,就是沉浸在以不幸為武器的優越感中,阿德勒也指出:「在我們的文化裡,軟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。」

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

同樣在平坦的地面上,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邁進,後面也有人跨步向前。
不和任何人競爭,只要向前跨步就行,更不需要那別人和自己做比較。

健全的自己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,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後的結果 。

我們大家雖然不同,卻是平等的。


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

人際關係的軸上一日有「競爭」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,無法逃離不幸。一旦意識到競爭或勝負,必定會產生自卑感,因為總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,只想著:贏了那個、輸了這個。這樣其他所有的一切,甚至全世界,都會被你視為「敵人」。

不過實際上,其他人是不是真的像你所想的那樣盯著「你」呢?有一位朋友,聽說他在少年時期,會花好長時間在鏡子面前整理頭髮,結果他的祖母對他說:「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啦。」

只要可以感受到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,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。

由權力鬥爭到復仇

如果被痛罵一頓,我會仔細思考那個人心裡暗藏的真正「目的」是什麼。只要對方有任何舉動引起你的憤怒,都可以認定對方是在挑起一種「權力鬥爭」。

想贏得勝利,想籍著勝利來証明自己的能力。
在權力鬥爭中壓制了對方,對方也認輸了,可是權力鬥爭不會結束,落敗的一方進入另一個階段,就是「復仇」。

為了不變成那樣,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時,絕對不要隨之起舞。

認錯不等於「承認失敗」

憤怒不過是一種溝通的方式,而事實上,不利用憤怒來溝通是有可能的。不是不能生氣,而是「不必依賴憤怒這種工具」。我們可以用語言,用語言進行溝通。

人啊,一旦在圦際關係中確信「我是對的」,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。

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,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,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。但大多數人會進入權力鬥爭中,想讓對方屈服,才會把「承認自己的錯誤」當成是「承認自己的失敗」。

承認錯誤,表達歉意的言詞,還有脫離權力鬥爭,這些都不是「挫敗」。

如何面對「人生任務」

無法把其他人當成「夥伴」,只覺得是「敵人」,是因為失去勇氣的你在逃避「人生的任務」。

行動面的目標有兩項:
一、獨立
二、能與社會和諧生活

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目標,包括兩項認知:
一、我是有能力的
二、人人都是我的夥伴

阿德勒將「人生任務」依生活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「工作的任務」「交友的任何」及「愛的任務」

沒有一種工作是不需要跟別人合作的。

紅線與頑強的鎖鏈

交友任務是工作以為更為廣義的朋友關係,只要你改了,周圍也會跟著改變,而且是不得不變。
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一個改變別人的學說,而是為了讓自己改變的心理學 。
不是等待他人的變改,也不是等待狀況改變,而是由你主動踏出第一步。

人只有在感覺「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,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」的時候,才能真正感受到愛。

不要漠視「人生的謊言」

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,稱為「人生的謊言」。
決定你生活型態(人生態度)的,不是別人,而是你自己。

阿德勒對於人生的任務或人生的謊言都不論及善惡。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善惡,也不是道德問題,而是「勇氣」的問題。

阿德勒的心理學是「勇氣的心理學」,同時也是「使用的心理學」。


我們人類還不至於脆弱到任何過去的創傷來操控自己,自己的人生、自己的生活型態,是我們自己選的,我們擁有這樣的力量。

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

被討厭的勇氣-「人是可以改變;不只如此,還可以變得幸福。」

被討厭的勇氣
作者:岸見一郎、古賀史健



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
有人討厭你,正是你行使自由、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過日子的標記。

書中的內容,作者以故事式的方法逞現,內容簡單易懂,也發人深省,人生其實好簡單!
有個年輕人無法接受「世界無比單純,人人都能幸福」的哲學觀,而前往尋找這位哲學老人,討論這論點背後真正的涵義。

「人是可以改變的,世界無比單純,誰都能獲得幸福」
不是世界複雜,而是「你」把世界變複雜了。
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,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。
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,在於你是什麼樣子。
好像你是透過太陽眼鏡在看這個世界,當然會䁷得看到的一切都是很昏暗。既然如此,你可以不用感嘆這個世界有多黑暗,只要摘下太陽眼鏡就行了。一開始會覺得太刺眼,忍不住想閉上眼晴,甚至想再戴上眼鏡,這時候就看你有沒有堅持摘下它、直視這個世界的「勇氣」了。

「人是可以改變;不只如此,還可以變得幸福。」


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

為什麼人是可以改變的?
有人為什麼會將自己封閉在家裡,不願意離開房間,應該追究的,不是過去的「原因」,而是現在的「目的」。
這個人並非「因為不安,所以無法走出去」;要反過來想,是因為「不想走出去,所以製造出不安的情緒」。意思就是先有了「不要外出」的目的,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採取的手段,就是製造出不安跟恐懼。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稱為「目的論」。

心理創傷並不存在

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。
無論任何經驗,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。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(也就是心理創傷)而痛苦,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。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。
重點在于,並不是因為發生如遭遇重大災害,或是幼兒時期遭受虐待之類的事,就一定有什麼樣的既定結果,我們是籍著「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」來決定自己的一生。人生不是別人給的,是我們自己選擇的。決定怎麼生活的,是我們自己。

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某些「目的」而活著。

人,會挰造憤怒的情緒

為了達到目的,於是挰造了憤怒的情緒做為手段。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「工具」。

某一天,一位母親和女兒拉高嗓門在吵架,突然電話響了,母親匆忙接起電話,聲音聽起來還有點生氣,可是打電話來的是女兒學校的班導師。一察覺到這件事,母親的聲音和語氣立刻變得很有禮貌,雙方客氣的聊了五分鐘左右,才放下話筒。就在這𣊬間,母親又變了一張臉,繼續對女兒破口大駡。
這為母親並不是抑制不住憤怒而破口大駡,她只是為了要用高分貝威嚇女兒,籍以貫徹自己的主張,而使用了憤怒的情緒。
這就是所謂的目的論。

不受過去支配的生活方式

我們無法坐時光機回到過去,時鐘的指針也不會倒轉。如果一直停留在過去的事情上,就會受到過去束縛,未來也永遠得不到幸福。
如果過去決定了一切,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,那麼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,對人生就完全束手無策了。結果我們會變成對世界絕望,而且到頭來户為厭棄人生的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者。

「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,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」

蘇格拉底與阿德勒

改變的第一步,是要先知道。
答案,不是由誰來告訴你,應該自己親手去找才對。

你「甘於現狀」嗎?

如果在感受不到幸福的狀態下,繼續做「現在的你」應該不會好到那裡去。
「重要的不是你經驗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它。」你之所以想變成某個人,是因為你只在意「經歷什麼」,事實上你真正應該關心的是「如何運用」。

你的不幸,是自己「選」的

忽略現實的是你,執著於「經歷什麼」,現就會有所改變嗎?我們不是可以退換貨的機器。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,而是「更新」。
蘇格拉底的悖論說「無人自願為惡」,不管那一種犯罪者,沒有人單純只是為了做壞事而做壞事。所有犯罪的人都有讓他犯罪的內在「正當理由」。如金錢糾紛而殺人的人,當事人來說是因為自以為的「正當理由」而採取行動,是在執行「自以為好」的「善」事。這裡所說的「善」並不是指道德上的良善,而是「為了自己」的善。

人,常常決定「不要改變」

阿德勒「生活型態」來說明「人的性格或氣質是不能改變的」的這件事,即是人對人生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的傾向。就是個人如何看待這個「世界」,還有如何看待「自己」。
假設有一個人因為「我有悲觀的性格」而苦惱。如把這句變成「我有悲觀的〖世界觀〗」,此時就會認為問題不在自己的性格,而是自己擁有的世界觀,性格總讓人覺得無法改變,但是如果是世界觀,像又有改變的可能。
你選擇了自己的「生活型態」。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,是自己選的,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。

你之所以無法改變,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「不要改變」。因為就算大家有種種的不滿,但保持「現在的我」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。
當我們打算改變生活型態時,這對我們的「勇氣」是一大考驗。是要選擇改變、面對「不安」?還是保持原狀、繼續和「不滿」糾纏不清?
阿德勒的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,你之所以不幸,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,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,只是「勇氣」不夠而已,就是「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」。

你的人生決定於「當下」

要有「捨棄現在生活型態」的決心。
只要你一直活在「如果怎麼樣的話⋯⋯」的可能性之中,就不可能改變。

有一位朋友夢想成為小說家,但一直沒有寫出什麼作品,他的說法是因為工作太忙了,沒時間隨心所欲的寫,結果什麼也沒出來,也別說參加什麼文學獎甄選了,他保留了「只要我願意,一定做得到」的可能性,他不想被批評,更不想面對那麼糟糕的作品萬一落選的現實。只想活在「只要時間、環境許可的話,我也能寫」的可能性中,現過五年、十年,應該會再找「我已經老了」或「我有家庭要顧」之類的籍口吧。

明明事情就在目前,卻拼命替自己找一堆「不去做的理由」。
「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。」決定你人生的,是活在「當下」的自己。


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

純真的魔法

  朗達.拜恩 魔法 第一章 “ 記得當你還小的時候,你是帶著完全的驚喜和敬畏看待生命嗎?人生像是魔法一般令人興𡚒,而且對你來說,最小的事情都能令你感到刺激。你被草地裡的霜、在空中飛來飛去的蝴蝶,或是地上任何奇怪的葉子或石頭所吸引。......
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一種細微的感受,就是凡事都是好的。每一天都有更多的刺激及冒險,而且沒有任何事可以阻撓我們的魔法所產生的喜悅。但當我們長大成人後,不知何故,責任、問題以及困難對我們造成傷害,我們開始幻滅,使得孩提時曾經相信過的魔法退去且消逝了。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長大成人後喜歡跟孩子在一起,因為可以經歴到曾經有過的感覺,即使只有那麼一瞬間。”

看完這段文字,的確令人有汗顏的感覺,曉想當年孩提時代,我們是無拘無捒的,思想很簡單,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沒有任何顧慮,著眼的只在當前那一刻,根本不會去理會將來怎麼樣,過去做了什麼了。但是長大後呢?整天腦子裡都會互思亂想,原本沒有的事情, 都會因為茱多猜想,真的給想出來了,明明不存在的事情,都給變真了,而且最可笑的是,在腦子裡一般會猜想的都是不好的事情,例如「被說成要改進,就會猜想對方一定不滿意我的表現,一定不喜歡我」、「男/女朋友說約了舊同學食飯,沒有詳細交待是誰,就會猜想對方有什麼事情隱瞞著我」、「上司指出錯處,就會猜想這下死定了,上司一定很不滿意。」其實可以簡單一點,「我的確有改進的空間,下次一定要加把勁」、「男/女朋友只純粹去食飯」、「下次一定要小心,多留意細節」。

人長大了,負面的思維模式也逐漸出現, 慢慢取代了存在孩提時代那種樂天, 及活在當下的思想,我們真的應該停一停,仔細端詳一下,自己腦子裡究竟都裝滿了什麼,是否可以控制一下自己停下來,不要想得太多呢?

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

難纏90後??



衡量「現在、這裡、我」


衡量「現在、這裡、我」,以把握自己目前的水平

  「各位學員,如果沒有經過任何訓練,你們能舉起三百公斤的槓鈴嗎?或是沒有雪巴(在喜瑪拉雅山協助登山客搬運行李兼導遊的民族)的協助,你們能獨自一個人登山,征服八千公尺的高山嗎?」

  或許各位會覺得意外,但其實收拾也是同樣一回事。因為幾乎每一個家庭,都塞滿了以噸為單位的廢物。不經任何訓練,想要只靠自己一個人掌控如此多的東西,簡直是天方夜譚。

  責任並不全在我們身上。如果放大視野來看這件事,就可以看出,我們的社會其實是想盡辦法讓物品擅自流入各家各戶,而現下的商業模式也精通於如何說動我們買下東西。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。

  斷捨離是這樣說的:「首先是赦免,接下來是接受現狀。」也就是接受這樣的事實:無法整理是理所當然的,我們就從這裡起步吧。

訣竅是不要仰望山頂

  斷捨離講座中,我經常利用填寫式的表格,其中最受好評的是這份「現在、這裡、我」的表格(參考圖)。它乍看之下很單純,但可以使我們稍微站在俯瞰的角度,掌握自己的位置。

  「區別」、「分類」、「挑選」、「嚴選」顯示了我們住處中的物品經過多少篩選的水平。首先從左下的點朝著右上的點畫一條「自由線」。鋸齒狀也行,畫個圓也沒問題。線的走向完全自由。然後自行判斷,在線上你認為是「我的住處目前的水平」的地方做個記號。

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

心念一轉, 世界可能從此不同, 人生中, 每一件事情, 都有轉向的能力, 就看我們怎麼想, 怎麼轉。



1. 小孩的心

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, 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, 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。
那天晚上, 那一帶忽然停了電, 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. 沒一會兒, 忽然聽到有人敲門.
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, 只見他緊張地問: 「阿姨, 請問你家有蠟燭嗎?」
女子心想:「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?千萬別借他們, 免得被他們依賴了!」
於是, 對孩子吼了一聲說:「沒有!」
正常她準備關上門時, 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:「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!」說完, 竟從懷裡拿出兩根蠟燭, 說:「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住又沒有蠟燭, 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。」
此刻女子自責、感動得熱淚盈眶, 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抱在懷裡。

2. 純真的心

有一個小鎮很久沒有下雨了, 令當地農作物損失慘重, 於是牧師把大家集合起來, 準備在教堂裡開一個祈求降雨的禱告會。

人生是淬煉出來的-- 努力面對各種挑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