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

推遲滿足感 - 解決問題的時機


    不久前,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請求我的幫助.她想糾正在最近幾個月裏,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。我們探討了她對老闆的看法,老闆對她的態度;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的父母的情況。我們也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;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、性別觀的影響;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願望,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。儘管一再努力,但這種常規心理分析和治療,並未觸及問題的癥結。終於有一天,我們進入久被忽略的一個領域,才使治療出現了轉機。
   “你喜歡吃蛋糕嗎?”我問。
   她回答說喜歡。
   
   “你更喜歡吃蛋糕,”我接著問, “還是蛋糕上塗抹的奶油?”
   她興奮地說:“啊,當然是奶油啦!”
   “那麼,你通常是怎麼吃蛋糕的呢?”我接著又問。
   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生了。
   她不假思索地說: “那還用說嗎,我通常先吃完奶油,然後才吃蛋糕的。”
   就這樣,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,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度。正如我預料的,在上班第一個鐘頭,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,而在剩下六個鐘頭裏,、她就儘量規避棘手的差事。我建議她從現在開始,在上班第一個鐘頭,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,在剩下的時間裏,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。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,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: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,一個鐘頭的痛苦,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,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,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划算。

   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,而且堅決照此執行,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。
  推遲滿足感,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,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:首先,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;然後,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,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。


  雖然多數成年人都具備推遲滿足感的能力,他們可以順利讀完高中和大學,繼而投身社會生活,沒有鋃鐺入獄的不幸,但是,他們的發展仍是不完善的,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也不完善。
  說來可笑,我到了37歲,才學會修理日常物品和器具,此前不管是修水管、修電燈,還是根據複雜的說明書組裝玩具或者傢俱,我都是一竅不通,偶爾為之,也總以混亂、失敗和沮喪收場。儘管我從醫學院光榮畢業,然後安家立業,並在心理治療和行政管理上小有成就,可處理起機械來卻笨手笨腳,活像個愚蠢的傻瓜。我自卑地相信缺乏某種基因,天生就不是解決機械問題的材料。37歲快要結束的那年春天,我星期天在戶外散步,看見鄰居正在修理除草機。我同他打過招呼,羡慕地說:“哦,你真是能幹啊!我從來就不會修理這種玩意兒,還有其他別的東躁。”他馬上回答: “那是你沒有花時間去嘗試罷了。”我繼續散步,內心越來越不平靜,他這句簡單而意味深長的話,給了我很大的震撼。我捫心自問: “他說的可能是對的。
  夥計,也許你真的沒那麼差勁兒,是嗎?”

  我銘記他的話,並提醒自己:以後有機會。一定要花時間檢驗一下。不久我就有機會親自驗證這個疑問。一位女病人的汽車刹車出了問題:被什麼東西卡住而無法活動。病人告訴我:汽車儀錶板下面有個刹車開關,不過她不知道開關的確切位置,也不知道是什麼形狀。我自告奮勇地幫她解決這個問題。我躺在方向盤下面的地板上,儘量提醒自己放鬆。我深深地吐出一口氣,然後耐心地觀察了好幾分鐘。我看不懂眼前那成堆的電線啊、管子啊、杆子啊,它們到底是怎麼回事?我集中注意力,追蹤與刹車有關的機件,弄懂了刹車的運作過程。我最終找到了癥結——那個使刹車無法移動的小開關。我又做了細緻研究,發現把手指向上一扳,刹車就可以被釋放出來。於是我就那樣做了:真是想不到,只要指尖給出一盎司的壓力,問題就徹底解決了。我異常振奮:嘿,我真是一流的機械師啊我的專業與機械無關。我既沒有機械專業知識,也不願解決機械問題,我把時間用在非機械領域上。大多數情況下,我寧願求助於修理工。我現在知道,這完全是我自己的選擇,而不是基因有什麼缺陷。我相信除非存在智力障礙,不然只要花時間學習,就沒什麼問題解決不了。

  許多人都沒付出時間和精力,去解決知識、社交、心理方面的問題——就像我對待機械問題的態度一樣。在得到機械修理啟蒙之前,假如我那天缺乏耐心,就會把腦袋伸到病人汽車儀錶板下,胡亂扯幾根線頭,見沒有效果,我便會聳聳肩、攤攤手說: “對不起,我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,我想我沒辦法幫上你了。”許多人處理問題,不也是採取這樣的態度嗎?前面提到的財務師,其實是一位充滿愛心、相當努力的母親.卻怎麼也管不好兩個孩子。孩子的情緒出現異常,或者家庭教育出現問題,她很快就會覺察到。她通常只會根據大腦的即興反應,隨意動用家長權威,譬如強迫孩子多吃早點,提前就寢等等。

  儘管這麼做收效甚微,但她卻極少考慮類似方式是否能解決問題。萬般無奈之下,最終她只好向我求助,懊惱地對我說:“我拿他們一點兒辦法也沒有,我該怎麼辦呢?”這位女士頭腦聰明,只要在工作上不再推諉塞責,就會顯示出極強的能力,但在解決家庭矛盾上,她立刻就成了智力低下的人。問題的關鍵出在她對時間的利用上。家庭問題讓她頭昏腦脹,她只想儘快脫身,儘快縮短自己與問題接觸的時間,而不願花時間來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,不願冷靜地分析問題。雖然解決問題能給她帶來滿足感,而她根本不想去推遲這種滿足感,哪怕是一兩分鐘也不行,最終她沒有從問題中積累起任何有效的經驗,家庭便因此長期陷入了混亂。
 我們談論的上述人士,並非有明顯的心理障礙,面對問題時,也不會出現奇特的“智力缺陷”,他們的問題僅僅在於缺少自律。那個財務分析師的情況,足以代表所有的人。我們有誰能夠拍著胸脯說:他們總是把足夠多的時間用在分析孩子的問題和解決家庭危機上面?又有誰真正學會了自律和自我管理,從而不會消極面對一切問題,不會心灰意冷地攤開雙手說: “這超出了我的能力之外”

  和那些缺乏耐心、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。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更低級,也更有破壞性,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。人人都有這樣的傾向:問題一旦出現,就要立刻解決,不然他們就會思緒煩亂、寢食不安,這樣的心態顯然不切實際,但一廂情願地等待問題自行消失,這種心態更為可怕,通常不會帶來任何好結果。

 有一個30歲的單身銷售員,他在某小城市接受團體治療期間,與男一個團體治療成員的妻子偷偷約會。


  另一個治療成員是個銀行家,最近剛剛和妻子分居。銷售員知道,銀行家長期處於憤怒和鬱悶狀態,因為他痛恨妻子離開自己。銷售員知道,他對那個銀行家和其他團體治療成員並不誠實,因為他沒有透露他和銀行家妻子的交往,這違背了團體治療的基本原則。他也知道,那個銀行家遲早會知道妻子同自己的關係。解決這個問題的惟一辦法,就是把這種關係在治療團體裏公開,並且取得大家的支持,迎接銀行家的怒火和攻擊。
 不過銷售員卻什麼都沒有說。過了三個月。銀行家發現了他們的關係,正如預料的那樣,銀行家大為惱火,他以這件事為緣由,很快中止了治療。銷售員傷害性的舉動,終於遭到團體成員的質疑和指責,而他卻辯解說: “我以前覺得說出這件事.可能會引起一場激烈的爭論,假如我什麼都不說,一切都會過去,也不會發生唇槍舌戰。我以為等待足夠長的時間,問題可能就會消失。”
——問題沒有消失,它們仍繼續存在。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。
團體治療專家提醒銷售員:為避免解決問題而忽略問題的存在,並指望問題自行消失,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大問題。

  四個月以後,就在那年的初秋,銷售員又做出了一次匪夷所思的舉動:他突然中止了銷售工作,開辦了一個傢俱修理公司這樣,他就不必經常出差了。治療專家發現他是孤注一擲,就對他的舉動的合理性提出質疑,因為冬天(淡季)即將來到,他很可能生意慘澹。那個銷售員卻認為,公司可以接到很多訂單,使他很快渡過難關。二月份,他對大家宣佈:他不得不放棄治療了,因為他已無法支付治療費用。他一貧如洗,只好另尋職業。在過去五個月裏,他一共才修理了七件傢俱。當他被問到既然前景不妙,為什麼沒有及早去找一份工作,他回答說:“六個星期以前,我本以為可以很快賺到錢,卻沒有想到弄到現在這個地步,但當時看上去,我的處境並沒有那樣急迫啊!可是,我的上帝,現在完全不一樣了,我根本沒有料到!”顯然.他忽視了自己的問題,他終於明白:只有解決“忽視問題”這一問題,他才能繼續解決其他問題,才能走向下一步——世界上所有的心理治療,本質上莫不如此。

  忽視問題的存在.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。我說過:正視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。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,若不解決,就會永遠存在,阻礙心智的成熟。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:問題降臨,必將帶來程度不同的痛苦體驗。盡可能早地面對它們,意味著推遲滿足感,放棄暫時的安逸和程度較輕的痛苦,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,如此才會得到回報。現在承受痛苦,將來就可得到更大的滿足感;而不謀求解決問題,將來的痛苦會更大,延續的時間也更長。


節錄自: 少有人走的路- 心智成熟的旅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